您所在位置:

健康提示>内容>

食得安心 营在路上 夏日预防食源性疾病风险提示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7日 来源:食品营养监测与评价所 阅读次数:

       近期,我区持续高温、高湿,食源性疾病风险升高。为保障公众健康,广西疾控特做以下风险提示:

  一、不采食野生蘑菇,误食中毒危害大

我区地处亚热带,近来降雨增多,各类野生蘑菇滋长,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外观相似,难以辨别。随着公众采食野生蘑菇的活动更加频繁,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风险增高。近2个月来我区已发生多起因误食毒蘑菇中毒导致入院甚至死亡的事件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短,中毒后对人体肝、肾、神经系统等损害大,无特效解毒药物,最好的预防措施仍然是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。

       二、有毒无毒需甄别,野生植物中毒风险高

  广西的夏季,雨量充沛,阳光充足,植物生长旺盛,部分野生果实成熟。也是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期。比较常见的有毒植物包括有毒野菜、有毒野果、断肠草等,由于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野菜、野果外观相似,采食时一定要注意甄别,如断肠草根(有毒)和五指毛桃根、断肠草花(有毒)和金银花、海杧果(有毒)和芒果形态相像。为预防有毒植物中毒,建议不采食不熟悉或不认识的野生植物,即使是一些可食的野菜野果,一次进食量也不要太大。用乌头、附子炮制和使用药酒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。

  三、病从口入需警惕,烧熟煮透是关键

       夏季温湿度高,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。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致泻大肠埃希菌、产气荚膜梭菌、蜡样芽胞杆菌等,其中,畜禽是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天然宿主,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动物中常见的污染菌,产气荚膜梭菌、蜡样芽胞杆菌在土壤和环境中广泛存在,金黄色葡萄球菌甚至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和口咽部。高温和高湿让这些致病菌旺盛生长繁殖,产生毒素,当食品的烹饪和储存不当时,更容易受细菌及其毒素的污染,病从口入的风险随之升高。因此,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是烧熟煮透、生熟分开。冰箱不是保险箱,隔餐的剩饭剩菜要用保鲜膜(盒)分隔保存,再次食用要充分加热;避免生吃生蚝、生捞海鲜等高风险食物;凉拌菜、沙拉等应现做现吃,防止交叉污染;餐饮具要勤清洗常消毒;等等。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手机版
服务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