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

健康提示>内容>

小小蚊虫危害大,防蚊灭蚊保健康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8日 来源:急性传染病防制所 阅读次数:

随着天气越来越热,雨水增多,各类蚊虫也越来越多,不少人陆续开始因蚊子的亲吻而收到“红包”,但是你抓挠的真的是普通的“红包”吗?这个“红包”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为可怕,因为它可能会传播诸如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病等80余种蚊媒传染病!

蚊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虫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。蚊虫作为媒介生物主要通过叮咬吸血,使病原体由血液进入人体并大量繁殖,侵害各器官、组织,从而引发疾病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年因感染蚊媒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在70万-100万之间,蚊媒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!所以防蚊就是防病,千万不要轻视这小小蚊虫的危害!

一、目前流行的蚊媒传染病主要有哪些?

 1.基孔肯亚热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。其潜伏期一般是2-12天,通常是3-7天,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。多数患者为轻症,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。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,也无疫苗可预防,所以防蚊灭蚊、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。

虽然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较为相似,但相较于登革热,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,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。

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自2025年7月8日报告首例基孔肯亚热病例以来,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报告478例病例。2025年截至6月23日,中国台湾累计报告13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;截至5月4日,位于非洲东海岸的留尼汪岛已报告超过47500例病例。

2.登革热

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急性传染性疾病,通过伊蚊(俗称"花斑蚊")叮咬传播。病毒在人体内潜伏3-14天。以高热(39℃以上)、三痛(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和关节疼痛)、三红(面红、颈红、胸红)、皮疹为主要特征,可伴有肝功能异常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。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或疫苗,及时治疗和科学预防是关键。

每年5-11月为登革热传播流行季,其中7-9月份为流行高峰,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2025年,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已报告28787例病例(截至6月22日);马来西亚报告了27640例病例(截至6月2日)。我国的登革热以输入性病例为主,目前已累计报告563例病例(截至2025年6月),与我区相邻的广东、云南等为疫情高发省份。

3.寨卡病毒病

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而传播。孕妇感染可能通过胎盘传播导致胎儿畸形,如小头症、脑瘫等。另外,少数案例可通过性接触、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。临床表现上主要以发热、皮疹、结膜炎、肌肉、头痛和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,通常持续4-7天自愈。2025年截至3月29日,巴西累计报告6715例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,其中564例确诊,2例死亡。目前寨卡病毒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,避免被蚊子叮咬是预防该病的关键。

二、预防基孔肯亚热、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病有哪些主要妙招?

1.防蚊灭蚊是关键

①消除蚊虫孳生地:定期清理家庭内外的积水,对于暂时不用或废弃的容器,应倒放或加盖,避免积水;保持厨房、卫生间和阳台的清洁;关注家中水生植物的养护,如富贵竹等,需要定期换水,或者改用沙土养殖,以防止蚊虫孳生。

②避免叮咬:家里安装纱门、纱窗、蚊帐,能有效阻挡蚊虫活动。

③做好个人防护:在蚊虫活跃的时间段,尽量减少外出活动,特别是在黄昏和黎明时分;户外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,避免在草丛和积水边活动;正确使用驱蚊产品,外出时可携带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除虫喷雾或涂抹剂。

2.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

关注卫生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提示,避免前往疫情严重地区。如必须前往,要提前做好个人防护,尽量避免前往蚊子密度高的地方,回国前应注意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寒战、肌肉疼痛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人员申报。

  3.及时就医。

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突发高热、关节痛、皮疹、头痛、眼眶痛、全身肌肉痛,明显疲乏,面、颈、胸部潮红等相关症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,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的蚊虫叮咬史和可能的旅行史(特别是去过东南亚、非洲和广东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),以便医生及时诊断和治疗,并接受疾控和医院建议做好相关健康管理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手机版
服务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