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健康提示
当前广西已进入蚊媒传染病高发季,且天气炎热、降雨频繁,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滋生与传播,同时,9月恰逢“秋季学期开学”“中元节”“中国-东盟两会”等时期,人群流动和聚集增加,加大了传染病传播风险。广西疾控中心提醒大家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种疾病,做好预防措施,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一、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
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。当前广西已进入蚊媒传染病高发季,面临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叠加态势。
预防措施:
1.清积水。及时清除居住地附近水坑、石穴、污水沟及缸罐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,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3-5天彻底换水1次,或改为用泥、沙种养;学校开学前完成全面环境清理与蚊媒消杀,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;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周五开展一次“大扫除”活动。
2.灭成蚊。室内可安装蚊帐、纱窗等防蚊用具,使用蚊香、电蚊拍等灭蚊用具减少蚊虫叮咬,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外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灭蚊。
3.防叮咬。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,穿浅色的长袖衣服和长裤,尽量少在树丛、草丛等阴暗处逗留。
4.主动就诊筛查。从蚊媒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区归来后,要注意做好自我健康监测,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向医生详细告知旅行史及蚊虫叮咬情况,以便及时诊断治疗。
二、食源性疾病
广西持续高温,为细菌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,食物容易腐烂变质,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。
预防措施:
1.注意用餐卫生。外出就餐时,选择正规、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。在家加工食材时,严格做到生、熟分开,食物要煮熟煮透,推广使用公勺公筷。生吃的蔬果要洗净,不喝生水。
2.注意个人手卫生。饭前便后,处理生、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,接触宠物以及处理垃圾之后,都要勤洗手。
3.做好清洁消毒。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、晾干,并经常进行蒸煮消毒。保持厨房环境清洁。
4.不采不食。切勿自行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,不饮用自制药酒。
三、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。随着秋季学期开学,托幼机构易出现暴发疫情。
预防措施:
1.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家长和学校要教育和督促幼儿饭前、便后、外出回家后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;不与患儿拥抱、分享玩具、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,防止交叉感染。
2. 加强通风和消毒。教室和居室要经常通风,每天通风两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;定期对玩具、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,定期对活动室、寝室、教室、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。
3. 托幼机构切实落实每日晨、午检工作,发现发热伴手、足、口、臀部有丘疹、疱疹等症状儿童时,应立即通知家长,及时送诊;出现聚集性疫情时,需及时报告属地疾控机构。
4. 加强EV71疫苗接种宣传,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。
四、输入性疟疾
9月“中元节”前后可能有我区赴境外务工人员返乡;此外,“中国-东盟两会”期间人员往来频繁,需警惕病例输入传播风险。
防控建议:
1.出境人员行前接受疟疾防控培训,了解目的地疫情风险。
2.到疟疾流行区工作或旅行,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,如穿长袖衣物防叮咬,使用蚊帐隔离+驱蚊药物双防护等。
3.建议返乡后主动向社区报备,开展自我健康监测,如出现寒战、高热等症状立即就医,并主动告知旅居史,以便医务人员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。
4.医疗机构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检测,尤其关注跨境流动人员,落实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原则。
五、高温中暑
广西高温天气持续,老人、孕妇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、体力劳动者或需要在户外活动的人群需注意防暑降温。
预防措施:
1.及时补充水分。高温天气应增加液体摄入,主动喝水,可适当饮用淡盐水、绿豆汤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2.注意防晒避暑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,尽量避开最热时段,外出时使用防晒用具,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。室内注意合理使用空调和风扇降温,适当开窗通风。
3.加强健康监测。一旦出现中暑症状,如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乏力、心悸等,应尽快将中暑人员移至阴凉处或通风处静卧,解开衣物,用湿冷毛巾擦拭身体降温,并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品。若中暑症状严重,出现昏迷、高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脱水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