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共治消除肝炎,多措并举筑牢健康防线
2025年7月28日是第十五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“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”。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、以肝脏炎症损害为主的传染病,可分为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和戊型等五种类型。该病传染性强、传播途径复杂、发病率高、流行面广。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,2022年全球新增病毒性肝炎感染者220万人,约130万人死于该病。乙型、丙型、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,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。此外,以消化道传播为主的甲肝和戊肝在卫生条件差、饮食习惯特殊地区时有暴发,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。
预防接种是防控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手段。目前我国已有甲肝疫苗、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,可分别预防相应类型的肝炎。其中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,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,广西通过扎实推进新生儿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、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、实施乙肝病毒母婴阻断项目、大力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,多措并举筑牢抵御肝炎的健康网,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。在丙肝方面,通过建立健全丙肝病例“筛查-诊断-治疗-随访”全流程管理,重点针对高危人群开展主动筛查和多病同防,多渠道开展丙肝防治知识科普宣传,提升公众认知水平。实际上,95%以上的丙肝患者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是可以治愈的。
通过上述积极防控措施,我区病毒性肝炎防控成效显著。2020年与1992年相比,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54%,5岁以下儿童下降98%;2024年相比2022年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56.49%;2024年甲肝年报告病例数也从2008年的2000余例降至约600例,降幅达70%。
然而,我国人口基数大,成人慢性乙肝患者众多,加之洪涝灾害等环境因素影响,甲肝、戊肝暴发流行风险依然存在,丙肝的隐匿性传播也需警惕,防控形势不容乐观。我们必须积极行动,运用有力武器抵御病毒性肝炎的威胁。及时接种乙肝、甲肝、戊肝疫苗,为身体构筑保护屏障;注重个人卫生,保持良好习惯;避免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经血传播的物品;使用安全套确保安全性行为,有效降低经性接触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。定期体检(包括肝功能、病毒检测等),早发现、早干预,一旦确诊,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,尤其是丙肝患者,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争取彻底治愈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